家园共育
PMIS

当前位置:首页 > 家园共育 > 育儿宝典

  • 被打的孩子,他做错了什么? | 张瑾问答
  • 来源:武汉蒙台梭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2-25 16:06:46 点击次数:

您好,我邻居的孩子在幼儿园,老是被一个大孩子欺负。他的家长告诉孩子,如果别人打你,你就告诉老师,要么就打回去。但孩子太小听不懂,所以仍旧被那个大孩子欺负,有一次头被推到凳子上撞了一个包。如果自己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盆友欺负,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对待最合适?因为这种事在幼儿园里几乎是不可避免都会遇到。

 

答:像每一个故事里都有一个胖子一样。在我们的学生生涯里,好像身边都会有一个“被欺负的人”。他的额头上贴着隐形标签“来打我吧”。

 

我读书的时候,小学和初中是同一拨小伙伴,有一个男同学,是被众人欺负的对象,同学们总是爱戏谑他,打趣他,逗他,也打他,他也不懂得怎么回应或是反抗,看不过去的同学也给他指导,给他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终究无有改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直到再没见过他。也许是因为他的成绩常年垫底,也许是因为他天生弱相,谁都不是很清楚是什么因素驱使这些孩子去这样对待另一个孩子。

 

另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

那是小学的时候,两个男同学打架,手劲一足,一个把另一个的头敲破,哇哇大哭。第二天,被打的同学的父亲怒气冲冲来到学校,把“罪魁祸首”狠揍了一顿,哇哇大哭。第三天,在校外,这两位父亲狠干了一架。

冤冤相报何时了。

 

一个会被别人“欺负”(被打而不还手,或是表现得懦弱内向胆小)的孩子,我第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0-3岁是怎样度过的。换言之,就是他父母的养育方式。被溺爱型、被照顾型、被强制型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

 

1、家长强迫孩子以大人的意愿为意愿,以大人的意志为意志,给到孩子很多指令性命令性的信息:“你必须......”,否则他们就会说:“你怎么这么不乖啊,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你怎么这么让我失望啊?”最后他们说:你这个“坏孩子”。

2、溺爱型/照顾型的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和欲望。孩子丧失自我建构的时机,形成依附性人格,少有主见,无有判断,很难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懂得保护自己。

 

要改变一个孩子被别人欺负的状态,首先就要改变对他的教养方式。孩子要做内心强大的他自己。

 

如此,他才有判断力和应变力。他才知道别人是真的在欺负他,在挑衅他还是有其他意图。不管别人是在欺负他的身体还是侵犯他的利益,他自己便会懂得怎么处理和回应。可能会还击也可能会用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由大人代劳,教会他一二三步怎么走。

 

想说一点的是,在孩子“打”的过程中,有时并不是真正的“打”。


之前在院子里面看到三个孩子在一起,其中两个孩子(AB)正在玩,第三个孩子(C)忽然跑过去打其中一个小女孩(A),这个小女孩(A)就和这个第三个孩子(C)拉扯起来,这时另一个孩子(B)说:“A,你不可以这样子,C是假打你的,他不是真打你,他是想跟你玩儿。”事实证明B说的是对的。B就是一个发展得很不错的孩子,她有很强的判断力,她能把握事情的走势,她的思维很清晰。一个内在建构不完全的孩子,是分析不了这样的事情的。


内心建构非常好的孩子,常常显示出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家长给孩子的。以前有个爸爸对他的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怂啊,别人打你你怎么不打回去啊?”但是这个爸爸就是一位典型的溺爱型的家长,他曾经像爷爷一样地溺爱他的孩子,现在他对孩子经常不是吼就是打,他总是说孩子太怂了。但是为什么不静下心想想我们做家长的,有没有给过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权利呢?我们有没有给孩子一个发展他自己的机会?我们没法陪伴孩子一生,亦没有能力解决孩子遇到的所有人生问题和困惑,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告诉他:“别人打你你就要打回去。”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孩子以后在交友方面不会特别好。

 

尊重孩子是我最爱说的话。不强迫他不命令他不为他代劳。做父母的不改变教养方式,孩子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被欺负”的标签摘不去,这很可能会成为他的心魔,长时间伴随。小学被欺负,中学也同样被欺负,也许上大学了工作了也同样被欺负,一如我的那位男同学。别人会把这样的人叫做loser,视他们为弱势群体。一个人的气场无关体格,不管体格如何健壮,内心不强大,其他都枉然。

 

讲到底,本期的这个问题,无法用“孩子,你一定要打回去。”这样的方式粗暴解决。


想对家长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