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
PMIS

当前位置:首页 > 家园共育 > 育儿宝典

  • 孩子不知道怎么去社交,怎么办?| 张瑾问答
  • 来源:武汉蒙台梭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9-02-25 16:00:22 点击次数:

 Q:张老师,我小孙子总是爱打其他的小朋友,喜欢也打,不喜欢也打,抢了他东西也打,看到喜欢的东西别人不给也上去打,我总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说了不听,我就气的打他两下,才收敛一些,但过几天又忘了,继续想打谁就打谁,这可怎么办呢?(一位妈妈这时说:“可能孩子认识不到打了人就是伤害别人了。我的孩子现在快三岁,看起来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不知道怎么玩,我觉得这和爱打人的小朋友是一样的,不知道怎么去社交。”

A:这位妈妈提到的社交这点很重要。我们先说打人这个问题,这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除却敏感期的缘故,大多都是家长引导方式的问题,造成了孩子这个问题的放大化。

 

首先,太小的孩子是听不懂道理的。就像这位奶奶说的,苦口婆心说了多少遍打人不对,要爱护小朋友,要相互友爱,孩子是不明白的。你觉得你教育孩子了,奶奶觉得明明自己已经很有耐心的教育到他了,他为什么还是不听?!无奈之下就只能用打的了,然而孩子只会觉得莫名其妙挨了顿打,并不明白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问题。

 

如果是妈妈带娃,可能不会出现这么无奈的状况,但妈妈的办法好像也并不有效。现在很多妈妈知道儿童绘本的好,几百本的囤了在家里,有的妈妈说读了一年,孩子的情商还是那样啊!那是因为绘本不是拿来这样用的,不会读过就能立马吸收的,跟奶奶给孩子讲道理一样,绘本讲的道理,孩子一样无法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且很多情况下,妈妈的想法和行为也是矛盾的,一边给孩子读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类的绘本,一边又希望着孩子能和刚认识的小朋友愉快的玩耍,孩子就会是困惑的。

 

真正能让孩子习得和提高社交能力的,只有环境。只有让孩子处于社交的环境下,再适时的介入引导,才是真正帮助孩子去获得社交的能力。

在我们园,蒙氏的混龄设置就是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自我建构社交的能力。小龄的孩子会观察学习大龄的孩子间互相是怎样交往的,大龄的孩子会带着小龄的孩子去参与社交,这些行为都是基于有这样一个尊重个体的环境,社交都是在环境下才得以自然的展开,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的能力。

 

举一个例子,是会真实发生在我们教室中的情景。三个小朋友(四岁以上)一起相约去做泡茶的工作,有一个小朋友(四岁以下)走过来想要加入,问他们:“可以一起工作吗?”其中一个小朋友想起来这个小朋友刚刚打过人,就对他说:“你刚刚打过小乐,我们不想和你一起工作,请你离开。”被拒绝的小朋友虽然年龄很小,也会默默地走开,不会大喊大叫大哭着就要参加。因为这是在教室这个环境下,他知道这个教室的规则是,不被允许就只能离开等待。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情境,我们足以相信打人的小朋友会认识到自己因打人的行为而有了被其他人拒绝一起工作的后果,打人是不好的,打人是会付出代价的,这个讲一万遍道理都讲不清楚的因果关系就这样被接受了,并且,这个情境的发生也考验了大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重要的是,所有发生的这些过程,我们老师通常是不会介入的,只会在一旁观察着,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有序,因为这时候任何介入都是对孩子社交环境的破坏。

 

因此,妈妈们不要太焦虑,3岁以下的孩子大多都是自己跟自己玩,过了3岁才会迎来社交的敏感期,孩子才会有主动性去参与,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去养成,那就是无师自通的。社交能力同时也是情商的表现,我们每个人的情商天生就是参差不齐的,后天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在这件事上,我们是最不需要和别人去比较的,也是最没意义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闪光点不在这里,就一定在别处,我们能做就是发现,保护,再让它发光。